何小鹏悬崖勒马,小鹏汽车宣布召回超4.7万辆问题车型,这一决定背后,是官媒新华社连续两次发文痛批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与行业反思。
此次大规模召回涉及小鹏旗下多款热销车型,核心问题直指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安全隐患。据披露,部分车辆在ACC自适应巡航激活状态下,存在无法按预期减速或突然加速的风险,极易引发严重交通事故。该缺陷并非偶然个案,已在实际行驶中酿成多起险情,引发车主群体广泛担忧。
事件发酵之初,小鹏汽车回应迟缓,试图通过OTA远程升级悄然修复,规避正式召回程序。这一做法迅速引发舆论强烈反弹。新华社率先发声,以《新势力不能只求速度忘了安全》为题刊文,尖锐指出造车新势力过度宣传“智能”标签却忽视基本安全责任的短视行为,强调任何企业都不能以用户生命为试错代价。
面对批评,小鹏方面仍未立即采取实质性行动。随后新华社再发重磅评论《“高科技”不应成为车企逃避责任的挡箭牌》,直言不讳点名小鹏汽车,批评其将“技术不成熟”的产品推向市场是对消费者极不负责任的表现,并严正警示所有新能源车企必须坚守安全底线。
两篇评论犹如当头棒喝,彻底扭转了事件走向。在舆论监督和监管压力下,小鹏汽车最终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,承诺为相关车辆免费升级软件,彻底消除安全隐患。董事长何小鹏对外承认“在快速发展中确实走了弯路”,表示将全面审视研发与测试流程。
此次事件成为智能电动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警示。它暴露出部分新势力企业在追求迭代速度和市场占有率时,对产品可靠性与公共安全缺乏敬畏。官媒罕见连续痛批,不仅推动了企业及时纠偏,更明确了监管红线——技术创新绝不能凌驾于生命安全之上。行业集体意识到,唯有将安全置于首位,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信任与市场未来。